桃姐儿便垂下眼睛,喃喃道:“是因为子冶官职的事……当时公公拍板与我们家结亲,图的是‘清贵’二字,盼望子冶就似如今一般待在有体面的闲职上,富贵平安一生。可婆婆想的却不一样,满以为和太后娘娘的母家结亲,能使儿子的仕途更上层楼。”
原来是埋怨亲家没有在女婿的仕途上出力,这才将气撒在了媳妇的头上?余氏目光微闪,才要说话,桃姐儿又道:“母亲别急,这许是其一。其二,和子冶自己的决定也有关系。原本公公疏通之后,子冶是可以去南直隶的国子监从司业做起的。可与我成亲之后,子冶若去了南直隶,以婆婆的性子,必然要将新媳妇留在跟前立规矩,致使夫妻两地分隔,过了一两年才肯放媳妇随夫外任。因此,子冶就宁可在北直隶的国子监供职,官位的起点低些。婆婆为此很不高兴,觉得儿子讨了媳妇忘了娘,一直耿耿于怀。就连子冶几年来每次升迁,婆婆都不大高兴,总要旧事重提,说什么‘当年若是去了南直隶,几年前就在今日这个位子上了,如今指不定还能走得更远’。”
余氏欲辩无言,细想起来,吴氏与自家女儿之间的种种龃龉,本质上都是吴氏本人过于旺盛的掌控欲在作祟:她希望自己的儿子万事以自己为先,将媳妇排在后面;希望儿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希望儿媳妇对自己恭顺有加,凡事听从自己的指示……这样性格又强势,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看事情就格外主观,吕铸和桃姐儿无论怎么做,吴氏都会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从鸡蛋里挑骨头。
换言之,众人无论怎么做,她都是不会满意的。倘若当初殷家真的为女婿运作,让吕铸得了更好的官位,吴氏会就此满意了么?不会的,这山望着那山高,她肯定会希望殷家讨要到更高、更好的官职。求了五品,就望着四品;求了四品,就望着三品。
倘若当初吕铸听话去了南直隶当司业,吴氏会就此满意了么?也不会的,长年累月的母子分隔,会将她对儿子的思念扭曲成对媳妇的埋怨——肯定是你这个儿媳妇不得我儿子的喜欢,才会留不住他,让他以事业为先,甚至忽视了家庭。吴氏甚至可能借口想早点抱孙,一面强留桃姐儿在跟前侍奉,一面给儿子送通房。这样山高皇帝远,吕铸若糊涂一些,或者是那通房狡猾一些,导致庶子生在嫡子前头,那更有无穷无尽的麻烦在前头等着。
在看透了吴氏的性格之后,失望之余,余氏越发体会到了桃姐儿的不易。摊上这样的婆婆,还能这样周全,这样讨巧,甚至时不时得到几分来自婆婆的真诚的体贴,让婆家人在娘家人面前说不出一句否定的话,足见桃姐儿的作风有如绵绵春雨,是何等的润物无声了!
余氏忍不住自问,若是换成自己,处在桃姐儿的境地,摊上这样的婆婆,这样的小姑,自己能不能做得像桃姐儿这样好;又能不能像桃姐儿这样宽厚、大度,这样聪明地分清楚哪些事情并不重要,哪些事情一定要握在手心;面对所谓“不重要”的事情,又能不能真的不往心里去?
应该是不能的。从前在闺阁中,无论是母亲,还是姐姐,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性子太硬、太直”,不懂得以柔克刚的技巧。
余氏不由感到深深的庆幸:万幸自己嫁到的是殷家这样正派的人家,丈夫为人正直自律;婆婆和蔼宽厚;位高权重的大姑姐又十分明理,一点都不难伺候;妯娌虽有些说不清楚,但心也不坏……
说到妯娌,姚氏此时被女儿拉到外头,母女四人作势转了转,赏玩了一番周围的景致,便指了个小丫鬟领着娟姐儿去看丫鬟们跳百索,自己领着娉姐儿、婷姐儿一块儿聚在一棵榕树下说话。因着桃姐儿将自家院子把得很严,在听涛馆里倒是可以放心说几句话,不用担心望海轩的内奸偷听了去,故而姚氏很想同女儿们说道几句。可才张了张口,忽觉得百感交集,万千滋味涌上心头,竟一时无语凝噎。
娉姐儿、婷姐儿心中又何尝不是感慨万千,母女三人面面相觑,半晌姚氏才缓缓开口道:“方才那个琼瑶是个什么角色,你们也都明白了?”
论理,对着未出阁的娇客,是不该提起这种尴尬的话题的。姑娘们也是,便是懂得了,也得装作不知道,这才是大家闺秀所为。可姚氏一片慈母心肠,一心希望女儿们懂得多些,出嫁了不至于眼前一抹黑,为婆母这种阳谋所限制。至于什么礼教不礼教的,倒是放在其后了。
婷姐儿想通这一节,便也收敛了面上的为难之色,微微点了点头。至于娉姐儿,更无那些顾忌,已经直率而又愤然地维护起了桃姐儿,低声斥责了两句,甚至质疑起了吕太太和吕铸的人品。
姚氏便感慨道:“看看罢,这门亲事,当初还是你们大伯父、大伯母千挑万选,连着余家、谢家的好几位亲家太太们一道使力气、出点子,替你们大姐姐选出来的!当初吕家能和咱们家结亲,那是何等欢天喜地,转眼桃姐儿才过了门,仗着天高皇帝远,就一天天地作践起来——所以说,不把你们嫁在眼帘前,我真是死了都不闭眼。山高水远的,一个女孩子家,没有娘家在身边支应,还不是任由婆家搓扁揉圆?这良乡离京城也不算远了,吕家竟也还能这样!”
娉姐儿心疼桃姐儿的遭际,闻言忙不迭地点头。婷姐儿听了却有些讪讪的,强笑道:“也不能一概而论,似我们家大嫂,她不正是远嫁?就算论祖家,通州也不算很近,可我们家上下待她,那都是问心无愧的。”
姚氏道:“似我们这样的人家,一百户里头能出几个?她那是烧了高香走了好运。话说回来,你们这一辈里的年轻小姑娘,能有几个是真真正正嫁得称心如意的?有些似福清公主那样的,干脆破了脸倒也罢了;还有多少,吞着黄连还要强颜欢笑,外头体面里头苦。唉,嫁人好似第二次投胎,这话真是一点错处都没有的。”
娉姐儿将认识的姐姐们一一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据她所知的各位闺友,成婚之后的生活确实算不得如意,鱼雁往返之际,总是流露出对闺阁生活的怀念来。就连嫁给兄长亲自把关的如意郎君的瑜姐儿,也曾写信抱怨过婆家规矩大。
实则这也在情理之中,娉姐儿与婷姐儿自矜身份,向来厌恶妾生之子,平日里也鲜少和庶女往来,结交的都是金尊玉贵的嫡女。嫡女出阁前是阖家的掌上明珠,千恩万宠地养大,出阁后做人媳妇,伺候一大家子,当然会觉得辛苦。反倒是庶女小心隐忍惯了,对于新媳妇要吃的苦没有太大抵触,反而会珍惜和感激婚后能够当家做主的日子。
娉姐儿想了半日,忽地笑道:“怎么没有,似安成姐姐那般,可算是嫁得如意郎君了?”
论起来,安成在这一辈之中,当然算嫁得好的,毕竟是中宫所出的嫡公主,殷太后又是个眼光长远的聪明人,安成若嫁得不好,这天底下也无人能嫁得好了。
姚氏却撇了撇嘴,道:“从前没告诉你们,是觉得你们还小,听也听不懂,如今告诉你们也无妨。杨驸马待安成确实是没得说了,可你们当杨家那个老太太很好相与么?安成生养怀庆的时候伤了身子,一时不能再有孕,杨太太是变着法儿往儿子跟前塞人。不过你们杨家表姐夫,是要比吕家堂姐夫持得住,全给推拒了,只守着安成一个。你们想想,杨太太没能如意,脸色会很好看么?当然,对着外头,安成为了面子,是半点苦水都不会往外倒的,内里酸甜苦辣,究竟是个什么滋味,就不知道了。”
安成难产伤身之事,娉姐儿姊妹知之不详,闻言倒是有些吃惊,娉姐儿便叹息道:“我总是想不明白,安成姐姐不是已经生养了珩哥儿,便是生了怀庆郡主之后再不能生又何妨?又不是要断绝了杨家姓氏传承,杨太太至于么?”
这个问题不必姚氏回答,婷姐儿已有了答案,告诉娉姐儿:“听闻杨家几代单传,向来子息单薄,杨太太才会这样渴望许多的孙子罢?”
姚氏点了点头,又补充道:“再有,当娘的都心疼儿子,总希望有多多的人服侍,免得叫儿子在媳妇跟前伏低做小的,倒把个媳妇惯坏了。你看吕家,桃姐儿连生了两个儿子了,子息上没什么可忧心的,吕太太赏人的理由是什么?就是伺候她儿子!这天底下的婆媳,都是天生的冤家,当婆婆的自己是苦过来的,就看不得媳妇过得太舒服咯。除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