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御赐的五千两官银已经变成了青林村北麓一片崭新的建筑群。三进院落依山而建,前院是敞亮的学堂,中庭设药圃示范园,后院则是二十间整洁的寝舍。檐下"百草园"的鎏金匾额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那是皇上亲笔所题。
"小满姐姐,牌匾挂歪了!"小草站在梯子下,小脸绷得严肃。如今她已是太医院启蒙班正式学员,言谈举止间多了几分沉稳,只在姜小满面前才会露出孩子气的一面。
姜小满调整着匾额角度,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熟悉的铃铛声。苏娘子赶着驴车驶入院落,车上堆满捆扎整齐的书册。
"《本草纲目》十套!《伤寒杂病论》二十卷!"她擦着汗报数,"济世堂孙先生特意嘱咐,这些是给优秀学子的奖励。"
孩子们一窝蜂围上来,却又不敢触碰那些珍贵的典籍,只敢用指尖轻抚书脊。姜小满注意到有个瘦小的男孩落在最后,眼巴巴地望着却不敢上前——那是赵老大的幼子栓子,因先天体弱常被同伴忽略。
"栓子,"她招手唤他,"你阿爹昨日送来的野菊花品相最好,这册《药性歌诀》该由你保管。"
男孩脏兮兮的小脸瞬间亮了起来,接过书时手都在发抖。其他孩子竟也没有嫉妒,反而自发围成一圈,央求栓子念几句听听。稚嫩的诵读声回荡在崭新的学堂里,惊飞了檐下筑巢的燕子。
"丫头,灶屋都收拾妥了。"阿婆从后院走来,银发梳得一丝不苟,新做的靛蓝褂子上还带着草药的清香,"按你说的,砌了六个炉灶,排烟也试过了。"
姜小满搀着老人参观每个角落。百草园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乡亲们的心血:铁匠打的窗棂上雕着百草纹,周婶带着妇女们缝的被褥厚实松软,连赵老大都带着儿子们夯平了门前三百步的土路。
"真好..."阿婆摩挲着讲堂的黑漆案几,忽然哽咽,"你爹娘若是在天有灵..."
温暖的掌心覆上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姜小满没有接话,只是轻轻哼起阿婆常唱的采药歌。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应和着这不成调的旋律。
重阳这天,百草园正式开课。
不仅本村孩童,连邻县都有学子慕名而来。孙仲景派大弟子坐镇讲学,太医院每月还会派太医轮值。最让人惊喜的是,太后特意赐下十二套青衿服,给首批通过考核的学子统一着装。
"排好队,按个头站。"小草穿着浅青色的学姐服,有模有样地指挥新生。经过太医院的熏陶,她言谈举止已有了几分医者风范,只在转身时蹦跳的脚步还透着孩子气。
姜小满正在药圃示范如何移栽黄精,忽然听见前院一阵骚动。周明引着位白须老者匆匆走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抱着锦盒的仆从。
"姜姑娘,这位是江南药王谷的程老先生!"
满园哗然。药王谷是江南第一药派,程家更以《药典补遗》闻名于世。这等人物竟亲至穷乡僻壤?
老者不等介绍,直奔药圃蹲下,颤抖的手抚过一株七叶一枝花:"当真种活了...丫头,这遮阳棚的斜度可是按《齐民要术》所载?"
"略作改良。"姜小满指向棚架上的草帘,"午时遮阳,早晚透光,模拟原生环境。"
程老先生闻言大震,竟当场展开随身携带的图册比对。原来他毕生研究南方药材北种,却屡屡失败。如今见这山野丫头成功,哪还顾得上身份体统?
"姜姑娘,老朽有个不情之请。"研讨半晌后,老人突然郑重作揖,"愿以《药典补遗》手稿相赠,换你这药圃的种植秘法!"
全场寂静。药王谷的《药典补遗》可是无价之宝!
姜小满却笑着摇头:"程老言重了。秘法不过一层窗户纸,哪值得如此?您若要学,我倾囊相授便是。"
她当即取来炭笔,在沙盘上画出全套设施图,连土壤配比都详细标注。程老先生捧着图纸如获至宝,当即命人抬进十箱药材种子作为谢礼。
"丫头,你可知这些种子的价值?"待人散去后,周明低声问道,"随便一包都够寻常农家吃三年!"
姜小满望向药圃里忙着记录的孩子们:"若能多救一人,便值万金。"
初冬第一场雪落下时,百草园迎来特殊客人。
秦嬷嬷扶着太后突然驾临,惊得全村老小跪了满地。原来太后听闻百草园建成,非要亲眼看看这"比御花园还有趣的药圃"。凤辇刚到村口,老人家就执意下车步行。
"好!真好!"太后抓着小草的手连连称赞,"比上次见又长高了,字也写得端正。"
小草如今已不似初见时怯场,大大方方地介绍起园内陈设。当提到每个学子都要轮流照顾药圃时,太后突然问道:"女娃娃也能学医?"
"当然能!"小女孩不假思索,"小满姐姐说,医者仁心不分男女。太医院现在都有女医官啦!"
太后闻言大悦,当即下旨增设"女科",专收贫寒女子学医。更令人惊喜的是,老人家看过程老先生的药材种子后,竟允诺来年开春派御花园匠人来指导栽培。
雪越下越大,众人移步药膳坊。阿婆带着妇女们端出热腾腾的当归羊肉锅,配着新酿的菊花酒,吃得太后赞不绝口。
"哀家年轻时也爱下厨。"太后抿着酒,忽然感慨,"后来进了宫,再没碰过灶台。今日这顿饭,倒让哀家想起未出阁的光景..."
姜小满灵机一动,取来准备好的食盒:"娘娘若是不嫌,民女教嬷嬷几道简单药膳。冬日里煨在炭盆上,随时能用。"
这一教就是两个时辰。从选材到火候,姜小满事无巨细地演示,秦嬷嬷学得认真,太后更是看得兴致勃勃。临行前,老人家褪下腕上的翡翠镯子套在姜小满手上:"好孩子,哀家盼着你年年都来宫里坐坐。"
风雪中,凤驾缓缓离去。姜小满摩挲着尚带体温的玉镯,忽然听见抽泣声——阿婆躲在灶间抹泪,面前摆着太后用过的粗瓷碗。
"老婆子活到这把年纪..."老人哽咽得说不出话,"竟能跟太后娘娘一桌吃饭..."
姜小满轻轻抱住佝偻的身躯。药香弥漫的灶间,两颗心在寂静中跳动得同样热烈。
年关将近,百草园放了冬假。
姜小满却更忙了。御赐的药材种子需要特殊保存,她带着铁匠设计出带夹层的樟木箱;女科的教材要重新编纂,她熬夜将太医院送的典籍分门别类;还有源源不断前来求学的寒门子弟,每人都要安排食宿......
"歇会儿吧。"阿婆端着参茶进来,心疼地擦去她额头的墨迹,"小草都睡下了,还念叨着要帮你校稿呢。"
烛光下,老人家的银发泛着柔和的光。姜小满忽然发现阿婆的皱纹比去年浅了些,眼神也更加清亮。药膳调理加上心情舒畅,竟真让岁月倒流了几分。
"阿婆,"她翻开账册,"今年药田净收两千三百两,除去工钱和本钱,还剩一千二百两。我想着..."
"给乡亲们分红?"阿婆了然一笑,"早帮你算好了。按户分太散,不如置办些实用的。"
两人头碰头商议到深夜。最终决定:给每户发五两过年钱,再集体购置耕牛十头,织机二十架。剩余银两则设立"学子基金",专供贫寒子弟求学之用。
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分红大会热闹非凡。铁匠带着男人们试驾新牛,周婶领着妇女们调试织机,孩子们则围着新裁的冬衣又蹦又跳。老村长颤巍巍地给姜小满披上大红绸花,非让她坐主位不可。
"咱们青林村能有今日,"老人举杯的手都在发抖,"全托姜丫头的福!这杯酒,敬咱们的小福星!"
欢呼声中,姜小满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笑脸——铁匠家的双胞胎穿着崭新的学子服,周婶的闺女已经能独立炮制阿胶,连赵老大都带着栓子来道谢,说孩子的咳喘好多了......
酒过三巡,苏娘子突然神秘地拍拍手。几个汉子抬着块蒙红布的大匾进来,掀开竟是"德泽桑梓"四个鎏金大字。
"乡亲们凑钱打的。"苏娘子抹着眼角,"咱们不识字,但知道好歹。你给村子带来的福气,比金子还珍贵。"
姜小满抚过匾上熟悉的字迹——这分明是阿婆的手笔!原来老人每晚偷偷练字,就为亲手题写这块匾。
寒夜里的北风呼啸而过,却吹不散满屋暖意。姜小满望着屋檐下摇曳的红灯笼,忽然明白:所谓圆满,不过就是眼前这般景象。
正月十五,百草园张灯结彩。
姜小满带着学子们扎了上百盏药草灯——茯苓灯莹白如玉,菊花灯金黄灿烂,连七叶一枝花都被做成了别致的绿灯笼。阿婆教妇女们包元宵,馅料是姜小满特制的桂花枣泥,既美味又养胃。
"小满姐!"小草气喘吁吁地从村口跑来,"京城来人了!说是...说是皇上赐的灯!"
一队锦衣侍卫抬着十盏宫灯缓步而来。灯面竟是薄如蝉翼的玉片雕刻,每盏都呈现一种药材形态,点燃后光影流转,栩栩如生。最珍贵的当属那盏人参灯,参须根根分明,在火光中仿佛还在生长。
"圣上口谕。"为首的侍卫朗声道,"'百草园教化之功,当为天下表率。特赐御灯十盏,望不忘初心。'"
满园跪谢天恩。待侍卫离去,孩子们立刻围住宫灯啧啧称奇。栓子壮着胆子摸了摸灯架,突然惊呼:"上面刻着字!"
姜小满凑近细看,果然在灯座底部发现一行小字:"医者仁心,泽被苍生"。笔迹清隽挺拔,竟是出自孙院判之手。
夜渐深,赏灯的人却越来越多。邻村百姓扶老携幼而来,就为看一眼御赐的珍宝。姜小满索性在园中支起大锅,煮起桂花元宵分给众人。
"丫头,"阿婆悄悄拉她到廊下,"你瞧。"
顺着老人所指,姜小满看见栓子正小心翼翼地扶着个盲眼老妪触摸宫灯纹理,口中还细细讲解每种药材的形态。更远处,铁匠家的双胞胎在教邻村孩子辨认药草灯,周婶的闺女则带着几个少女研读灯座上的医理格言......
火光映照下,百草园的每个角落都在上演着传承的奇迹。姜小满忽然鼻尖发酸——她播下的种子,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叮!完成"教化四方"成就,获得1500点田园值。当前总评分:4500/10000。"桃李满天下"任务进度:30%。】
系统的提示音在耳边响起,姜小满却只是微微一笑。她挽住阿婆的手臂,将头轻轻靠在老人肩上。此刻的她,已经找到了比任何成就都珍贵的答案——那些点亮在孩童眼中的求知光芒,那些流淌在乡亲们笑纹里的感激,就是最好的回报。
夜风拂过药圃,带起阵阵清香。御灯的光辉与星月交映,照亮了百草园,也照亮了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