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的晨露还未散去,姜小满已经带着小草在药田里忙碌了半个时辰。今年新移植的铁皮石斛长势喜人,肥厚的茎秆上已经抽出淡黄色的花穗,在晨光中微微颤动。
"小满姐姐,这株的花苞比昨天又大了一圈!"小草小心翼翼地托着一株石斛,另一只手在牛皮账本上认真记录。小女孩如今已经能认两百多种药材,字也写得有模有样,成了姜小满最得力的小助手。
姜小满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药田,心中感慨万千。一年前这里还是长满荆棘的荒地,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御用药园",连京城济世堂都要定期来采购。
"丫头,喝口水。"阿婆挎着竹篮从田埂上走来,篮子里装着还冒着热气的茯苓饼和绿豆汤,"日头上来就别干了,仔细中暑。"
老人家的气色比去年好了许多,白发间甚至生出几缕青丝,走路也不再需要拄拐。自从姜小满专门为她调配了"黑芝麻何首乌糕",村里老人都说阿婆像是年轻了十岁。
三人坐在田边的凉棚下吃早饭。这凉棚是铁匠带着徒弟们新建的,四周爬满了忍冬藤,既遮阳又添了几分药香。
"阿婆,今儿个周掌柜要带几位府城的药商来,"姜小满掰开一块茯苓饼,"说是想谈长期合作的事。"
阿婆闻言,眉头微皱:"咱们的药材不是都供给济世堂了吗?"
"是新品。"姜小满神秘地眨眨眼,"我按孙先生给的方子,试种了几味南方药材,没想到成了。"
正说着,远处传来清脆的铃铛声。苏娘子骑着她的小毛驴出现在山道上,身后还跟着三辆装饰华美的马车。
"小满!贵客到啦!"
来客是府城三大药铺的掌柜,为首的黄掌柜刚下车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层层叠叠的药田顺着山势铺展,不同品种的药材分区种植,田间还有完善的灌溉沟渠。这哪是乡下药田,分明是专业药圃!
"姜姑娘,久仰大名!"黄掌柜拱手行礼,"听闻您成功培育了南方的三七?老朽特来开开眼界。"
姜小满将众人引至一片荫棚下。掀开遮阳的草帘,只见几十株掌状复叶的植物整齐排列,根部已经膨大成纺锤形。
"真是三七!"一个年轻掌柜惊呼,"而且品相比南疆产的还要好!"
几位掌柜立刻围上前,有人摸叶片,有人挖土看根,啧啧称奇声不绝于耳。南方药材在北方成活本就罕见,更别说长得如此茁壮。
"姜姑娘,"黄掌柜激动地胡须直颤,"这批三七我们回春堂全要了!价格按南疆货的两倍算!"
"慢着!"另一位掌柜急忙插话,"我们仁济堂愿出三倍!"
眼看几位掌柜要争执起来,姜小满连忙打圆场:"诸位别急。这批三七只是试种,产量有限。不如这样——"她取出早就准备好的契约,"三家平分,价格按市价加五成。但有个条件。"
她指向远处正在修建的新药田:"明年我们准备扩种三十亩,需要三家预付三成定金,收购价按今日契约执行。"
这条件看似苛刻,实则保障了双方利益。几位掌柜略作商议,当场签字画押。苏娘子作为见证人,乐得合不拢嘴——光是这笔中介费,就抵得上她半年的收入。
签约完毕,姜小满请众人到药膳坊用午饭。席间除了常见的药膳,还多了几道新研制的菜色:三七炖乌鸡、天麻鱼头汤、石斛花炒蛋......
"妙啊!"黄掌柜尝了一口三七鸡,惊叹道,"药香入菜而不夺味,姜姑娘真是神乎其技!"
酒过三巡,年纪最轻的仁济堂少东家忽然起身行礼:"姜姑娘,家父常年咳喘,不知可有调理之方?"
姜小满思索片刻,取来纸笔写下"雪梨川贝枇杷膏"的配方,还详细标注了制作要点。少东家接过方子,感动得连连作揖:"姑娘大德!这方子放在别处,少说值百两银子啊!"
"药膳之道,贵在济世。"姜小满笑着摆手,"只要对百姓有益,何必藏私?"
这番话赢得满堂喝彩。几位掌柜离村前,又追加订购了一批常见药材,说是要放在铺子里当"招牌货"。
送走客人,姜小满刚想歇口气,小草急匆匆跑来:"小满姐姐,村塾的孩子们吵起来啦!"
原来今日村塾休沐,孩子们在药田边玩耍时,为"谁家阿爹采的药最好"争执起来。等姜小满赶到时,七八个孩子已经分成两派,个个涨红了脸。
"都别吵。"她蹲下身,平视着孩子们,"我有个主意——咱们办个'小药童'比赛,比比谁认的药多,谁采的药好,怎么样?"
孩子们立刻被这个新鲜主意吸引,七嘴八舌地问起规则。姜小满耐心解释:比赛分辨认、采集、炮制三项,获胜者可以当一天的"小药膳师",和她一起制作点心。
"我要参加!"
"我肯定能赢!"
"我现在就去背《药性歌》!"
看着孩子们一哄而散、争先恐后去学习的模样,姜小满忽然想起前世参加的少儿兴趣班。或许,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比死记硬背更适合古代的孩子?
她的想法得到阿婆的大力支持。老人连夜缝制了几十个小香囊作为奖品,还贡献出自己多年的采药心得当教材。
比赛消息传开,连邻村的孩子都来报名。原本只能容纳二十人的村塾,一下子涌进五十多个孩童,把临时担任教书先生的周明忙得团团转。
"丫头,这样下去不行。"铁匠看着拥挤的教室,眉头紧锁,"孩子们求学心切是好事,可地方太小了..."
姜小满早有打算:"周叔,我想把太后赏的黄金拿出一半,扩建村塾。"
说干就干。第二天,铁匠就带着徒弟们开始丈量土地,周婶组织妇女们准备开工宴,连赵老大都主动请缨去山里伐木。
最让人惊喜的是,府城的几位掌柜听说后,竟联合捐赠了三百册启蒙书籍。孙仲景更是派弟子送来十套文房四宝,说是资助"未来的小郎中"。
盛夏时节,姜小满收到秦嬷嬷的急信——太后凤体违和,食欲全无,御医束手无策,急召她入宫问诊。
"这次恐怕要去得久些。"她收拾行装时对阿婆解释,"太后年事已高,需慢慢调理。"
阿婆默默往包袱里塞进三双新做的布鞋:"宫中规矩大,你万事小心。药膳坊有我和小草照看,放心。"
小草却红了眼眶:"小满姐姐,能不能...能不能带我一起去?我保证听话!"
看着小女孩泫然欲泣的模样,姜小满实在不忍拒绝。况且小草如今已认得不少药材,确实能帮上忙。
"好,咱们一起去。"她揉了揉小草的脑袋,"不过你得答应我,每天要写完三张大字。"
小女孩立刻破涕为笑,一溜烟跑去收拾自己的小包袱,连最心爱的《汤头歌诀》都带上了。
临行前夜,全村人都来送行。周婶送来新做的夏衣,铁匠打造了一套便携式药膳工具,连老村长都拄着拐杖送来一包珍藏的野山参:"给太后娘娘补身子用..."
马车驶出村口时,姜小满回头望去。晨雾中的村庄炊烟袅袅,药田泛着新绿,扩建中的村塾已经立起了框架。这方水土,这群可爱的人,就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皇宫比记忆中更加肃穆庄严。
有了上次的经验,姜小满这次从容许多。她牵着小草,跟随引路太监穿过重重宫门,来到慈宁宫偏殿。
太后半倚在榻上,脸色确实比上次憔悴许多。见到姜小满,老人家勉强露出笑容:"丫头来啦...这是你妹妹?好水灵的孩子。"
小草按照路上练习的礼仪,规规矩矩地行了个大礼:"民女林小草,拜见太后娘娘,娘娘千岁千千岁。"
稚嫩的童声让太后展颜,竟比平日多说了几句话。姜小满借机诊察,发现太后是暑湿困脾加上心火旺盛,需要清热化湿的同时调理心气。
"娘娘,民女想做个新鲜的。"她取出随身携带的药材,"这是民女家乡特产的荷叶和莲子,配上几味清心药材,做成冰镇甜品如何?"
太后饶有兴趣地点头。在秦嬷嬷的陪同下,姜小满带着小草来到御膳房。看着琳琅满目的食材和器具,小草惊讶得小嘴都合不拢。
"别怕,跟在家一样做就好。"姜小满轻声鼓励,"记得阿婆教的火候吗?"
小女孩重重点头,竟真的镇定下来帮忙。两人合作无间,不一会儿就做出了"荷叶莲子羹"和"茯苓薄荷糕"。为防药味太重,姜小满还特意点缀了几片玫瑰花瓣。
当晶莹剔透的甜品呈上时,满殿宫人都屏住了呼吸。碧绿的荷叶羹盛在白玉碗中,衬着粉红花瓣,宛如一幅水墨画;茯苓糕则做成了莲花形状,散发着淡淡的薄荷香。
太后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好!清甜不腻,入口生津。"难得的是,老人家竟用了小半碗,还破例吃了一整块茯苓糕。
接下来的日子,姜小满每日变着花样做药膳。有时是酸甜开胃的山楂糕,有时是清香扑鼻的菊花粥,最得太后欢心的是那道"百合酿雪梨",将雪梨挖空填入百合、冰糖和少量川贝,蒸至晶莹剔透。
小草也没闲着。她发现御花园里长着不少药草,征得同意后,每天清晨都去采摘新鲜的金银花和薄荷,为药膳增添风味。宫女们喜欢这个懂事的小丫头,常偷偷塞给她些宫里的点心。
一个月后,太后的气色明显好转,甚至能在御花园散步了。这日清晨,秦嬷嬷突然匆匆赶来:"姜姑娘,圣上要见你!"
原来皇上听闻太后病愈,特意来探望。尝了姜小满做的药膳后,龙颜大悦,要亲自嘉奖这位民间奇女子。
养心殿内,姜小满恭敬地行大礼。皇上和颜悦色地问了许多药田和村塾的事,对她分利给乡亲的做法尤为赞赏。
"朕听闻你扩建村塾缺些典籍?"皇上转头对太监吩咐,"传旨:赐《永乐大典》医部抄本一套,另拨官银五千两助其办学。"
姜小满惊喜得忘了谢恩,还是小草悄悄扯她衣袖才反应过来。更令人意外的是,皇上还特许小草入太医院启蒙班学习,每年可来京进修三个月。
出宫时,夕阳将紫禁城的琉璃瓦染成金色。小草紧紧抱着太医院送的药典,小脸兴奋得通红:"小满姐姐,我将来要当女神医,帮更多更多的人!"
姜小满笑着搂住她单薄的肩膀。望着宫门外辽阔的天地,她忽然明白,自己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叮!完成"皇恩浩荡"成就,获得1000点田园值。当前总评分:3000/10000。检测到宿主培养出传承者,解锁"桃李满天下"终极任务。】
系统的提示音在耳边响起,姜小满却只是微微一笑。她牵着小草的手,迈向等候多时的马车。此刻的她,心中已有了更宏伟的蓝图——那将是一个集药田、学堂、医馆于一体的"百草园",让更多像小草这样的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