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晨露还未散去,姜小满已经带着小草在豆腐坊里忙碌起来。新改造的工坊比原来的小院宽敞了三倍不止,水磨日夜不停地转动着,磨出的豆浆像一条乳白色的小溪,顺着竹槽流入沉淀池。
"小满姐姐,你看这个豆渣是不是太湿了?"小草踮着脚尖,小手捏着一把刚过滤出来的豆渣,眉头皱成一个小疙瘩。
姜小满接过来捻了捻:"确实水多了些。去把纱布再加一层试试。"
小女孩立刻跑去翻找布料,两条小辫子在晨光中一甩一甩。自从清明宴后,小草像是变了个人,不再总是畏畏缩缩,干活时也敢主动提意见了。
"丫头,尝尝新做的豆干!"阿婆从熏房探出头,手里捧着一盘还冒着热气的新品。深褐色的豆干表面泛着油光,隐约能看见里面细密的纹理。
姜小满掰了一小块放进嘴里,浓郁的烟熏味立刻在口腔中扩散,紧接着是豆制品特有的鲜甜,最后竟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花香。
"这是......"
"加了点你晒的干桂花。"阿婆得意地眨眨眼,"昨儿个夜里突然想到的。"
【叮!检测到新食谱"桂香熏豆干",奖励20点田园值。当前余额:185点。】
姜小满惊喜地抱住阿婆:"您这手艺越来越好了!周掌柜肯定抢着要。"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铁匠带着大牛和二虎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三人肩上扛着个奇怪的铁家伙。
"丫头,快来看新家伙什!"铁匠把那个铁制装置往地上一放,发出"哐当"一声响,"按你说的'压榨机'改的,试试合不合用。"
姜小满围着这个铁疙瘩转了一圈,不得不佩服铁匠的手艺。这个简易压榨机虽然粗糙,但基本原理和她画的图纸一模一样,有了它,做豆干的效率至少能提高一倍。
"赵叔,您这手艺简直神了!"她由衷赞叹道。
铁匠黝黑的脸上泛起红光,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还不是你点子多。这玩意儿要是好使,咱们以后还能榨油呢!"
大牛和二虎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安装调试。看着三个铁匠忙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姜小满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去灶间端出几碗冰镇绿豆汤。
"先歇会儿,喝点凉的。"
二虎接过碗时手抖得厉害,差点把汤洒出来。大牛看不过去,一巴掌拍在他后背上:"怂样!见个姑娘就哆嗦!"
众人哄堂大笑,连小草都捂着嘴偷偷笑起来。阳光下,新工坊里洋溢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端午前夕,周记酒楼的订单突然暴增。
"郑大人要在府上宴请州府来的巡查使,点名要咱们的'桂香豆干'和'蜜香豆腐'。"苏娘子一边清点货物一边说,腰间挂着的铃铛随着她的动作叮当作响,"这次要的量是上次的三倍!"
姜小满看着长长的订单,既兴奋又发愁。工坊刚起步,人手本来就不足,突然来这么大单子......
"接!"铁匠一拍大腿,"我让婆娘和闺女都来帮忙。"
"我家大丫头也能搭把手。"来送豆子的李婶子立刻接口。
"算我一个!"王猎户的妻子也站了出来,"我家那口子说了,姜丫头帮咱们村挣了面子,不能让你一个人忙活。"
不到半天工夫,工坊里就聚集了七八个妇女,连六十多岁的张婆婆都拄着拐杖来了,说是年轻时做过豆腐,可以指点一二。
姜小满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只能把珍藏的糖块都拿出来招待大家。阿婆更是翻箱倒柜找出了珍藏多年的茶砖,煮了一大锅茶汤。
工坊里顿时热闹得像过年。妇女们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有传授经验的,有交流家常的,还有教小草唱童谣的。姜小满穿梭其中,时不时解答些技术问题,调整下工艺流程。
"小满啊,"张婆婆拉住她的手,浑浊的眼里闪着光,"你这丫头有出息。咱们村多少年没这么热闹了,都是托你的福。"
姜小满不好意思地笑笑:"都是大家帮衬。"
"哎哟,这豆渣饼真香!"李婶子尝了口刚出锅的试验品,惊喜地叫道,"比窝头还软和!"
众人闻言都围过来尝鲜。这种用豆渣混合杂粮蒸出来的饼子,本是姜小满为了避免浪费想出来的点子,没想到大受欢迎。
"明天我多做些,"阿婆高兴地说,"给各家都送点尝尝。"
【叮!触发"邻里互助"事件,获得30点田园值。解锁"集体劳作"技能:多人协作时效率提升30%。】
夜幕降临时,第一批货终于准备妥当。妇女们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姜小满执意给每人包了一小包红糖作为谢礼,大家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以后有事尽管开口!"
"咱们村的人就得互相帮衬!"
"小满丫头不容易,一个人撑起这么大摊子......"
送走众人后,姜小满独自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星斗。晚风送来远处稻田的清香,混合着工坊里残留的豆香,形成一种独特的安宁气息。
"想什么呢?"阿婆端着碗热豆花走过来。
姜小满接过碗,轻声道:"就是觉得...真好。"
简单的两个字,包含了她所有的感慨。这个曾经陌生的世界,如今给了她家人,给了她事业,还给了她这么多真诚的邻里情谊。
阿婆似乎明白她的心思,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端午这天,工坊破例停工一天。
天还没亮,阿婆就带着小草在门口挂艾草和菖蒲。姜小满则忙着包粽子——她用新采的竹叶裹着糯米和豆沙,还特意做了几个小巧的"豆渣粽",专门给牙口不好的张婆婆送去。
"小满姐姐,这样对不对?"小草举着个歪歪扭扭的粽子,期待地望着她。
姜小满接过那个形状古怪的粽子,郑重其事地系上红线:"特别好!这个单独煮,一会儿给你吃。"
小女孩顿时笑开了花,又兴冲冲地去拿竹叶。阿婆在一旁看着,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临近中午时,铁匠一家、苏娘子还有村里几个相熟的邻居都来了。小小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各自带了拿手菜,拼成了丰盛的端午宴。
"尝尝我家的咸鸭蛋!"
"这是我娘腌的酸笋,开胃得很!"
"别抢,都有份......"
姜小满准备的豆制品自然成了焦点。除了传统的五香豆干,她还特意做了道"翡翠豆腐"——用艾草汁染色的豆腐,清香扑鼻,寓意吉祥。
酒过三巡,铁匠突然站起来,举着酒碗大声说:"趁着大伙都在,我有个提议!"
众人安静下来,好奇地望着他。
"咱们村的娃娃们都没个正经学堂,我想着...是不是能在工坊旁边盖间书屋?"铁匠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我出木料,大伙出把力气,让小满丫头教孩子们认几个字,怎么样?"
这个提议出乎姜小满的意料。她确实认字,但从未想过要当老师......
"好主意!"苏娘子第一个响应,"我那儿有些旧账本可以当教材。"
"我家小子正愁没处识字呢!"
"算我一个!"
"我也来帮忙......"
在众人热烈的讨论声中,姜小满看向阿婆。老人眼中闪烁着欣慰的泪光,冲她轻轻点头。
"我...我愿意试试。"姜小满站起身,声音有些发颤,"不过得等农闲时候,现在大家地里活多。"
"就这么定了!"铁匠高兴地一拍桌子,"明天我就去伐木头!"
宴席持续到日头西斜。送走客人后,姜小满和小草在院子里收拾残局,阿婆则坐在门槛上剥着剩下的粽子叶,准备晒干了留着下次用。
"阿婆,您说我真的能教孩子们识字吗?"姜小满有些忐忑地问。
老人抬起头,夕阳的余晖给她银白的发丝镀上一层金边:"怎么不能?你教小草不是教得挺好?"
确实,这几个月来,她已经教会小草认了百来个常用字,还会简单的算术。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阿婆打断她,"村里人信得过你,你也别辜负这份信任。"
姜小满心头一热,突然明白了阿婆话中的深意。在这个重视宗族关系的古代农村,能获得村民如此信任,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端午过后,工坊的生意越发红火。
周记酒楼的订单源源不断,苏娘子的杂货摊也开辟了专门的"姜家豆品"区,甚至连邻县的商贩都慕名而来。最让姜小满惊喜的是,郑大人派人送来了一块匾额,上面龙飞凤舞地题着"豆香千里"四个大字。
"这可是天大的面子!"周掌柜亲自护送匾额过来,满脸羡慕地说,"郑大人的墨宝,县里多少商铺求都求不来呢!"
姜小满郑重其事地把匾额挂在工坊正门上方。阳光下,鎏金的大字熠熠生辉,引得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望。
"姜丫头这是发达了!"
"郑大人都赏识,了不得啊!"
"听说她还要教娃娃们识字呢......"
议论声中,姜小满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赵老大站在不远处的树荫下,脸色阴晴不定。自从上次县衙教训后,赵家收敛了许多,但暗地里的较劲从未停止。
"周掌柜,"姜小满压低声音,"赵家最近有什么动静吗?"
周掌柜顺着她的目光看去,轻哼一声:"听说他们也学着做花样豆腐,可惜味道差远了。"他拍拍姜小满的肩膀,"放心,有郑大人这块招牌在,他们翻不起什么浪。"
话虽如此,姜小满还是留了个心眼。傍晚结账时,她特意多给了送货的大牛几个铜钱:"最近送货路上多留神,特别是经过赵家庄那段。"
大牛憨厚地笑笑:"放心吧,我师父早嘱咐过了。再说现在咱们有郑大人的招牌,借赵家十个胆子也不敢使坏。"
正说着,小草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小满姐姐,快来看!书屋的地基打好了!"
姜小满跟着她跑到工坊西侧的空地,只见铁匠带着几个村民已经平整出了一块场地,四角的界石都埋好了。二虎正满头大汗地夯土,见到她来,立刻红了脸,差点把夯锤砸在自己脚上。
"木料都备齐了,"铁匠抹了把汗,"等麦收结束,大伙儿有空了,几天就能盖起来。"
姜小满看着这个初具雏形的"学堂",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在这个绝大多数女子都不识字的时代,她竟然有机会教书育人,这是何等的幸运。
"赵叔,谢谢您。"她真诚地说。
铁匠摆摆手:"谢啥,咱们村好不容易出个识字的,可不能浪费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再说,小草那丫头聪明着哩,总不能耽误了她。"
姜小满心头一震。原来铁匠提议建学堂,还有这层考虑。小草确实天赋异禀,短短几个月就学会了那么多字......
夕阳西下,工坊里飘出阵阵豆香。姜小满站在即将兴建的书屋地基前,看着不远处忙碌的铁匠,教小草认字的阿婆,还有来来往往的村民,突然觉得,这里就是她的家了。
【叮!田园经营进度更新:当前评分2500/10000。解锁"教书育人"支线任务:教导十名村民基础识字,奖励100点田园值。】
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姜小满却已经不再像最初那样只关注任务和奖励。此刻她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为这个接纳了她的村庄,为这些信任她的人们,她一定要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