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的前一天,六一班的班主任仍要求班上同学:明天八点前,一定要到校到班早读。
她这样给大家安排:明天是星期三,上午考语文,早读,大家背书本上的古诗词;星期四上午考英语,早读,大家可以背英语课文。而且,这两天的上午考完试,大家不能离开学校,要继续呆在教室里,复习下午要考的数学知识或科学知识,中午十一点五十分,正常放学。而同是六年级,六二班的班主任却没有这样详细的安排,他们班上午九点考试,学生在九点之前到教室,即可;十点半考完,大家可以回家去复习。
不同的班主任,有不同的想法。
说心里话,大家不怕考试,考的好,考的差,各自心里都有数,就怕早上起床。立冬过了,日短夜长,晚上写写作业,刷刷题,时间很快就到十一点;有的还有一部手机,再玩玩网络游戏。早上就不是很想起床。窗外面的天,看上去,还不是很亮呢,又要离开温嗳舒适的被窝,谁会心甘情愿地起床呢?但家里有父母的孩子都知道,父母都比较狠心,一点不懂得爱惜自家的孩子,有八十分,又要求九十分。只要一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就丝毫不讲客气。早晨,到点就把孩子叫起,也不管你是否睡醒。而且还满脸严肃、又不留情面地开始“叨叨叨”的教育起来,说:
“你现在不吃苦,准备什么时候吃苦?”
或者说:
“你起不了的床,有人能起;你吃不了的苦,有人能吃!难道,你就想输在起跑线上?”
大道理,一套一套的,听多了,难免心烦意乱。又不可能不听。他们在教育未成年人好好学习呢,似乎是很有道理。
汪倩润的父母在市“深圳农产品批发市场”做蔬菜生意。虽然店里已经请了两个人,但平吋还是要有汪倩润爸爸在店里。汪倩润还有一个两岁多的妹妹,所以汪倩润每天上学,都是妈妈叫醒,自己骑着电动车去葛湖学校上学。有时候,起得晚,来不及了,汪倩润妈妈还会很人性化地来这么一句:
“早读课后,自己在葛湖小区,买两个包子吃吃。”
汪倩润看着妈妈,摇摇头,苦笑道:“钱在我手里,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你……”
汪倩润妈妈也拿她没有办法,顾得了小的,顾不了大的。把小女儿弄好,送到幼儿园去了以后,她还要赶到蔬菜店里去帮忙,做些蔬菜零售的生意。
都说汪倩润这么胖,是不是吃肉吃的。其实,家里卖蔬菜,蔬菜才是饭桌上的主打菜。汪倩润妈妈平时对女儿的管教,也不敢过严,生怕给孩子增加一些压力,让孩子想不开。都说现在的孩子,外表身强体壮,人高马大,长得都挺成熟的,但内心却十分的幼稚、脆弱。
汪倩润一般骑电动车到校后,如果时间充裕,她会在早读前,先到葛湖的小吃一条街去喝一碗瓦罐汤,吃一碗拌粉。十一岁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年龄。有时还没到午饭时间,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叫了。早饭明明吃饱了,还吃了一个肉饼,但一到上午最后一节课,就饿得不行了,就想吃点东西。但学校有规定,学生不能在校园内、教室里喝牛奶、吃零食。于是,汪倩润每天都会偷偷的揣一点零食在衣袋里,或放进书包里,课间的时候,拿到校门外去吃。吃完,抺抹嘴,又回到教室,继续上课。
今天早读后,汪倩润突然发现,自己书包里已没有任何零食。早饭在家吃的,没吃饱。读一节课的古诗和“日积月累”,现在竟饿得有点发慌,一下早读课,就拉着赵素菲下楼,到离校门口三十米左右的小杂货店里,买两根烤香肠,先垫补垫补。杂货店的老板娘,个子不高,但爱笑,笑得很和善。见了汪倩润,就笑眯眯地问:
“丫头,买点啥?”
“香肠烤熟了吗?”
老板娘在店里面点点头,说:“熟了,早熟了!”
老板娘其实是挺有商业头脑的,她利用自家住在学校旁边的优势,空出一间屋子,打通朝马路的墙,卖文具,也卖辣条、薯片这样的零食。这两年,小孩都爱吃烤香肠,她又新添了一个专烤香肠的烤肠机,还特别细致地掌握了学校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每一次考试的时间,让汪倩润们一下课,就能吃到烤得香喷喷、一咬还会喷肉汁的烤肠。
一回生,二回熟,汪倩润跟老板娘也算熟了:
“大妈,您给我拿两根香肠。”
老板娘笑着说:“好嘞。”
随后,一手拉开烤肠机的门,一手拿着夹子进去夹香肠,边夹,还边说:
“我给你挑两根,皮烤得最酥脆的。”
汪倩润听了,高兴坏了,忙不迭地说道:“谢谢大妈谢谢大妈!”
她很高兴。赵素菲却在一边暗暗地吞咽口水。
这汪倩润先接过一根香肠,却不吃,递给赵素菲,然后,补上一句:
“你帮我拿着。”
赵素菲一开始接过她的香肠,还以为是给自己吃的呢,心里还想着,要矜持一点吃。后来,算是听明白了汪倩润的意思,原来是借她的手,帮汪倩润拿。心里就有些不高兴,但脸上又不能太明显地表露出来:
“好,我帮你拿。”
汪倩润接过第二根香肠,就直接咬了一口,然后边吃,边对赵素菲说:
“我们到校门口去吃!”
是你一个人去校门口吃,好不好?赵素菲心里这么说,但表面上,她什么也没说。只是,又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汪倩润吃东西很快,还没到校门口,就吃完了一根香肠。顺手从赵素菲的手里拿过另一根,又旁若无人地大口吃起来。
这时,赵素菲手中已没有香肠,但手指上还有些拿烤香肠留下来的油,于是,她把手放进嘴里嘬了起来。还有点味。嘬了一根,又一根,一连嘬了三根手指。因为这三根手指,都曾密切接触过烤香肠。
这时,汪倩润也吃好了,拍了拍赵素菲的肩,说:
“我们回教室吧,快上课了!”
赵素菲听了,又猛咽了一口口水,说:
“好呀。”
然后,一只手挽住汪倩润的一只粗胳膊,往教室方向跑去。
刚才赵素菲“手指”这一幕,其实还是有人看到了。校门口,是师生进出的必由之地。校门外,还是有来来往往的小区居民。本来大家互为路人,认识的,打个招呼,就过去了;不认识的,也许看都不看一眼,也过去了。但这一幕,太让人深思,太奇葩了!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赵素菲是你家的孩子,耶皮刮脸,你该怎么办?
一个事情出来,就会增加一个教育孩子的内容。原本书上,网络上,已经有不少育儿的方法,但现在这个“舔手指”的事情的出现,很快就上了小区居民(特别是家有未成年孩子的家长)的热议。
“现在的孩子,谁没有点零花钱?”
“别人吃东西,不会走开?”
“头世是饿死鬼,才会这样现世!”
……
汪倩润和赵素菲没有听到这些议论,她们径直回到教室,却见大家正在议论葛湖小区要拆迁、学校要搬的事。孙子毅好像知道的还比较多,她告诉大家:
“葛湖学校不会拆,它是属于葛湖的,没有被开发商买去。”
春天听了,走过去,问她:“还有哪些地方是葛湖的,没有被开发商买走?”
孙子毅没有理春天,也许,她也搞不清楚,接着往下说:
“我们学校的中学部会搬。”
春天听了,有些心动,又问:“会搬到哪里去?”
孙子毅斜看了春天一眼,说:“搬到沙州村,那个新建的学校去。”
这时汪倩润也走过来,嘴巴油油的,兴奋地说:“那太好了!我家离沙州近。”
孙子毅撇撇嘴,说:“你方便了,我们大家就不方便了!”
汪倩润仍兴奋地说:“我都不方便六年了,轮也要轮到你们不方便一回!”
这时,上课铃响了。
英语老师走进了教室。英语老师除了教六年级,还要教三年级的英语。上次让春天和曹宁莎做的英语“食谱”,她选择了春天的。拿着春天做的“食谱”,去给三年级学生上英语课。现在,她是六年级的英语老师,一开口,就先跟大家说昨天的“英语报告”。这次英语网络作业,“英语之星”有三位,分别是春天、孙子毅和张得章。“优秀语音”,也是三个,全是春天的。
英语是春天的强项。“英语报告”,是区里统一布置的网络作业,每周一至周五都有,春天几乎每天都能成为“英语之星”,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另外,还有一个数学网络作业,叫“数学盒子”,口算题,网上自动判断对与错,以“又快又正确”的成绩排名,汪倩润、钱小帆、傅凌天常居“数学盒子”的榜首。大家都很奇怪,学霸曹宁莎的名字,为什么不能出现在这两科网络作业的前茅,有时大家还以为她没做。后来一搜查,才发现,曹宁莎的名字出现在班级中等偏后的位置上。
葛湖会拆迁。春天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上“有德学校”的初中。今天听孙子毅说学校的小学部不搬,中学部要搬走,于是心急地问了几个同学,问他们以后会到哪个学校去上初中。
春天介绍说:“有德学校,是咱们区最好的中学,花园式的校园,我是想上这所学校。”
曹宁莎,傅凌天,还有钱小帆和汪倩润都表示,等期中考试完了再说,还要跟家长商量。
中午放学后,汪倩润在傅凌天家的“小饭桌”吃午饭,不同年级的同学有十多个,而六年级,却只有汪倩润一个。汪倩润喜欢坐在离电饭煲较近的地方,好添饭。傅凌天放学后,帮家长的忙,帮着把菜一个个从厨房端到饭厅大圆桌上,最后说:
“菜都上齐了,你们吃饭吧!”
于是,汪倩润们一人拿起一套碗筷,先往碗里盛饭,再看桌面上的菜,六个大盆,六种炒菜,傅凌天负责给大家打菜,大家都挑各自爱吃的菜打,吃了几口,才有人说话:
“嗯,好吃!真好吃!”
傅凌天家是客家人,炒菜的厨艺是祖传的,尤其是小炒鱼和粉蒸肉,做得特别好吃。每天中午,汪倩润在这里吃得最多,别的同学吃一碗米饭,她不够,还要再添一碗。
傅凌天说:“班长,你吃得多,就要多交一点伙食费。”
在家长面前,傅凌天说话还是很注意的。象什么“骚猪”、“傻逼”之类,全都隐藏起来了。
汪倩润正大快朵颐,吃得正香。听了傅凌天的话,她赶紧咽下口里的饭菜,抽空说几句:“你敢加伙食费,我就不到你家吃了。”
嘴巴的功能有两个,吃饭和说话。不说话,光吃饭,别人会以为你傻,好欺负,是“饭桶”。
“不到我家吃?”
“对!不让你家赚我的钱。”
沉默片刻。
“不赚就不赚,就你这饭量,还能有钱赚?”
汪倩润吃着饭,没功夫搭理傅凌天。哪像他呀,坑精鬼瘦,吃的饭跟猫食一样少。这么多好吃的菜,不好好享用,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汪倩润很快就吃完了两碗饭,她“啪”地一声放下碗筷,看着傅凌天,认真地说:“傅凌天,你不会做生意!”
傅凌天疑惑地问:“我怎么不会做生意?”
“嗝——”汪倩润打了个饱嗝,又看了傅凌天半天,说:
“那你为什么敢追客户?”
傅凌天明白过来,反问道:“你算什么客户?”
沉默。
汪倩润抽了两张餐巾纸,擦嘴巴,擦完,提议道:“我们还是去教室写作业吧?”
傅凌天同意。
……
葛湖小区如果明年真的要拆的话,新学校有了,在沙州村。住呢?听大人说,有葛湖的人在沙州开始租学区房了。住房拆了,“住”确实是个大问题。
当晚,汪倩润跟春天通了电话,说,家长不太同意她报“有德学校”。一个私立学校,有那个钱交高昂的学费,还不如在周末多报两个培训班呢,何况新学校离家近。
春天听了,也不管那么多了,也不管哪个同学是不是也会报名了,反正自己是要先在网络上报名,报上了再说。报名表中有一项“学生自荐”栏,春天不知如何填写,想了一会儿,临时决定打电话去问问招生办的老师,老师很热心地在电话里回答道:
“写自己的优点,比如,‘思想品德好’之类的。”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