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错撩小说网 > 爬坡岁月 > 第28章 卷土重来

第28章 卷土重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就点头表示同情,摇头阻止老人家说话,怕被王厚义听到了挨骂。皮匠三婆同情白氏,用开水泡了一碗爆米花给她。白氏感激不尽,说:“多谢你作福,我还是自己能炒炒米的时候吃过的。”长期的苛刻生活,使得白氏瘦得皮包骨头,体重不到五十斤。腿总是发软,风一吹,就歪歪倒倒。已入风烛残年,还要做这做那,照料两个“非婚生”小孩。白氏跪在门口塘的石台阶上洗衣服,好几次掉进池塘里。小孩没带好要挨骂,米没淘洗干净、饭里面有沙子,还要挨打。是忍受不了这种惨无人道的折磨,白氏才喝了农药。而王厚义发现后,为遮人耳目,用板车往杨岗卫生院拖。在路上故意把白氏的手绞断了,又在完全能够救活的情况下,找借口拖回家里,眼睁睁地看着白氏受十几个小时的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这一系列行为,已经构成虐待老人致死罪和间接故意杀人罪……

白素珍讲了好半天,直到大货把酒菜端上桌,提着酒瓶子招呼大家入席就坐,才停下来。她讲得舌干口燥,喉咙冒烟,可听的人似乎并不是那样上心。

二货一个劲地吸烟,吞云吐雾。同母异父弟弟抬起右脚,不停地摆动,在空中画圈儿。素华面无表情地望着外面。她丈夫则露出满脸的不耐烦,时不时翻白眼。没有一个人在认真听,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听,正如人们不愿意听祥林嫂讲她的“阿毛”一样。

吃饭的时候,酒席上一团和气。

大家尽量用趣闻轶事,以及一些黄段子逗白素珍发笑,转移她的注意力。白素珍好几次想发言,都被弟妹们的玩笑打断了。

酒足饭饱,二货和万安的两个弟妹起身告辞,准备离开。

白素珍叫他们坐下来聊聊。

二货说要去几个亲戚家拜年。万安的两个弟妹说要回去招待客人。他们边说边去推自行车,并盛情邀请白素珍去他们家里玩儿。

素华夫妇没有急着离开。他们家离白沙铺比较远,要坐长途汽车。而长途汽车发车时间是两个小时之后,因此准备打一会儿麻将。

很快,饭桌改成了麻将桌。白大货与沙桂英坐对面,素华夫妻俩坐对面,四个人哗哗啦啦地搓开了。

白素珍拿了把椅子坐在旁边,耐着性子看了一会儿,觉得没趣,就进房间休息了。她原本想发动弟弟妹妹一起去王李村,给她壮胆助威,吓唬吓唬王厚义,看来这个计划很难实现了。

唉,虽是兄弟姐妹,毕竟没有在一起生活过,没什么感情啊!更何况,现在弟妹们都有自己的家庭,各人和各人的烦心事,哪个愿意帮她的忙?别说同仇敌忾,他们连听她诉说的耐心都没有。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啊!

白素珍对久别重逢的弟妹们感到特别失望。

青年男女准备结婚,按照农村的规矩,双方老人应该提前见个面。男方到女方提亲,还要准备像样儿的彩礼。

王加根已经向父亲表达了这层意思,答复却是叫苦连天。

王厚义说,今年家里两个老人新香,抽不出时间去与方红梅的父母见面。又说,安葬两个老人扯下不少账,拿不出钱来送礼。

父子俩正为这些事情交涉时,白素珍回到了王李村。

一吵一闹,王厚义正好以此为借口,推卸责任,不管加根的婚事。

他直言不讳的揶揄儿子:“你有一个有钱的妈,结婚的事情还用得着我们操心?”

王加根正月初三去红梅家拜年,王厚义和胡月娥没有给他一分钱,也没让他带家里的东西。

从双峰管理区坐长途汽车到孝天城之后,加根在街上的小摊儿上买了些麻糖、港饼、龙须酥等副食品,作为拜年的礼物。不管怎么说,他不能空着手地去见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更何况,红梅还有几个本家哥哥,按礼节也应该去看看。

买好礼物,他来到孝天汽车客运站,买好票,坐在候车室等车。

不时有卖报刊的小贩在身边转悠,推销报纸和杂志。

王加根瞟了一眼那些花里胡哨的报纸,标题很吸人眼球。诸如《一女二夫酿悲剧》《裸女奇案》《□□和他的四个老婆》等等。这些报纸卖得很快,一会儿就脱销了。相反,那些纯文学杂志却无人问津。

“报纸换杂志!报纸等价换杂志!”小贩突然喊叫起来,晃动着《小说月报》《人民文学》《散文》等文学杂志,换回那些已经卖出去的小报,重新出售。

见此情景,王加根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

唉!他做梦都想发表文章的文学杂志,竟然卖不过胡编乱造的色情小报。人们喜欢刺激感官的“快餐文化”,而对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不感兴趣。为什么会是这样子?他搅尽脑汁、苦心孤诣地写小说还有意义?

到方红梅家里时,正碰上敬文与方父在闹矛盾。

父子俩涨红着脸,横眉怒目,如两只好斗的公鸡。见加根来了,他们的情绪才缓和了一点儿。互致问候,倒水让座。

方母赶紧进厨房,准备为加根弄吃的。

“听红梅说,学校里没有地方打家具?”方父突然问。

王加根无奈地点点头。

方父说:“要不这样,把木板拖到菜园子来。我去请师傅把家具打好,再送到你们学校去。”

王加根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问题是,牌坊中学距方湾一百多里路,拖木板肯定少不了汽车。去哪儿找汽车呢?就二十几块木板,专门请一辆汽车送又划不算。

“方湾经常有人去花园镇买水泥,我留意一下。如果再有买水泥的汽车去花园镇,我就托别人顺便把木板带回来。”方父说。

听到这儿,王加根眉开眼笑,对方父充满了敬意。

安排完打家具的事情,大家又开始东拉西扯,谈论社会上的一些新鲜事。其中有条消息让王加根很吃惊:方湾中学教师池松山疯了。

据说,池松山交了一个女朋友,是万安中学代课教师。后来,他女朋友考上了师范学校,就提出与他分手。当时正值撤社并区机构改革,池松山被区教育组退回方湾中学。失恋和工作变动双重打击,一下子就把他击垮了,精神方面出了问题。

“家里的人都逼我,我将来也会疯的。”敬文借机发感叹,“跟池松山一样。”

方父听到这儿,又和儿子理论,并把缘由讲给加根听。

原来,方湾卫生院准备改制,承包给个人经营。方父有可能被辞退,当不成炊事员。因为少了这块收入,方父老生常谈,就指责敬文大手大脚、花钱没节制,并提出,家里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给他生活费。

敬文自然不乐意,就与父亲争吵。

“别人又没说一定辞退你!你就是找借口克扣我的生活费。”敬文愤愤不平地怼方父。

“我克扣你?腊梅跟你一样在市一中读书,她每个月二十块钱用不完,你五六十块钱还不够!是家里克扣你,还是你自己乱花钱?”

……

父子俩又唇枪舌剑地吵起来了。

听着他们的争吵,王加根一直没发言。

内心里,他是倾向于方父的。一直以来,他都认为方父是一个比较开明的老人,算得上是中国农民中的精英。

红梅初中毕业后,方母曾想让她回家种田,帮忙挣工分。因为当时敬武也该上学了,家里确实负担不起四个孩子读书。

方父坚决不同意。他鼻子一横,眼睛一瞪,骂方母头发长、见识短,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孩子的前程。

“四个娃儿上学,报名费就得几十块,还要买笔买本买墨水,晚上写作业点灯要煤油,钱从哪儿来?家里还欠着生产队那么多缺粮款。”方母有些委屈地争辩,“你看菜园子和红梅一样大的娃儿,还不是好多没上学。”

“别人家的娃儿怎么样我不管。我自己的娃儿,只要想读书,哪怕是砸锅卖铁,我们也要供到底!”方父掷地有声地回答。

方母不再作声了。

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妇女,做事慢条斯理,说话轻言细语,性格比较绵软,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向来把方父的话当圣旨,不是愁得实在没办法,绝对不会搓反绳。

为了供四个孩子上学,方父每天收工之后,就去方湾街上打零工。有一次去方湾卫生院看病,他无意间与大夫聊起了家里的情况,感叹四个孩子上学读书的艰辛。

不凑巧的是,那位与他聊天的大夫正好是方湾卫生院院长。

一位农民能够如此深明大义,让这位院长十分感动。他问方父,愿不愿意到医院当炊事员,给医生护士们做饭。

方父当然求之不得,喜出望外,信誓旦旦地作保证,一定把饭菜做得好吃,让医生护士们满意,让院长放心。

就这样,他幸运地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够挣到三十多块钱。

为了兑现承诺,他到方湾街上唯一的国营食堂拜师学艺。先是学白案,煮饭、蒸馒头、烙饼、做包子;再学红案,炒炸煎煮,变着法儿把菜烧得色香味俱全。

由于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要起床弄早餐,方父晚上只能睡在卫生院的单身宿舍里。开过早饭,碗筷清洗收拾完毕,就赶紧去街上买菜。中午吃饭的人员最多,又是正餐,准备的时间比较长。整个上午一般没什么空闲。只有下午,他才能够抽出时间,回家里看看老母亲,料理家务,或者去侍弄自留地,给蔬菜上粪浇水。在家耽误的时间也不能太长,因为还有晚饭等着他去做呢!虽然住在同一个镇子里,他和方母实际上过着“夫妻分居”的生活,难得有亲热的机会。

四个孩子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补丁摞补丁。腊梅和敬武基本上没有穿过新衣裳。他们有时感觉憋屈,难免闹情绪,同仇敌忾,责怪爸妈偏心。

“哪个叫你们晚出生的?腊梅要是生在你姐前面,敬武要是生在你哥前面,还不是该你们穿新衣服。”方母笑着把责任推给他们。

方父则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如同哲人一样告诫:“不怕身上衣裳破,就怕肚子里没有货!”

听说过这些故事,王加根不能不对方父肃然起敬。

“我在卫生院干了这么多年。现在别人要辞退我,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人要学会感恩。如果当初不是老院长给我这份工作,光凭我们两个老的挣工分,根本不可能负担你们上学。”方父重温历史,如泣如诉,“这些年我和你妈什么时候克扣过你们?不管你们提出什么要求,只要家里拿得出来,什么时候让你们失望过?特别是敬文,吃的穿的用的,哪一样不是优先满足你?”

敬文是红梅腊梅出生之后,家里苦苦盼来的第一个男丁。打小就是“一等公民”,享受额外关照,得到特殊保护,拥有各种各样的特权。娇生惯养促成了他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性格。在家里,他处于绝对核心的位置,老少三代人都围着他转。

方父对敬文向来有求必应。直到他考上孝天一中,到城里读书之后,因为花钱没有节制,父子俩才口水战不断,有了冲突和矛盾。家里最初承诺,除学杂费以外,每月给敬文二十块钱生活费。结果,他每个月都不够用,总是中途跑回家要钱。没有办法,只得把标准提高到二十五元。二十五元钱仍然不够,又加到三十。水涨船高,后来给他四十元都管不到一个月。现在每个月的花销,都是五六十元。

为了得到钱,敬文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假话。编造谎言,虚列名目,向父母索要,找大姐支援。

家里人都对他失去了信任。

到后来,无论他讲什么,方父总是告诫家人:“莫听他的!他说的话只能作参考。”

那么,敬文怎么需要那么多钱?他的钱又花到哪儿去了呢?

和敬文一起从方湾中学考到孝天一中的,有四个男生。他们虽说没有分在一个班,毕竟是老乡,四个人很快就聚在一起,结为拜把子兄弟。离家在外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农村娃进城的自卑与恐惧心理,使得他们模仿桃园三结义,发誓成为同生共死的铁哥们。

平日,兄弟四人各上各的课。到了周末,他们就会不约而同地约在一起,从早到晚形影不离。

在穿着打扮上,他们互相攀比,尽量向城市学生看齐。毕竟,都到了爱漂亮、讲排场、不服输、不服气的年龄。只要学校不上课,他们就换上最帅气的衣服,学着城市青年吊儿郎当的样子,嘴里叼着香烟,在孝天城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闲逛。哪儿人多热闹,他们就往哪儿挤。也没有什么具体事情,就是为了看稀奇。红火热闹看够了,再钻进网吧,上网,打游戏。有时,也吵吵闹闹地结伴儿去看电影,去录像室看武打片。城里的旮旮旯旯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