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环节不是练泥而是火化,当然,仅限于来到风神陵的是活人,若是已经火化的死者,可以省略这一环节。
陶坊旁边便是火化作坊,火化作坊里的窑炉是专门设计的,可以最大限度将人烧成灰,也可以一次烧多人,最多能烧二十人——烧一次窑需要耗费大量柴禾,作坊鼓励多人火化,烧完后骨灰均分。
棠原本以为没人会喜欢共同火化,最后分的骨灰鬼知道掺了多少人,谁能接受?但与献聊天才知道,还真有人接受。
有一些教徒关系很好,希望死后也能延续,不仅要求死后的陶俑摆在一个墓室,连火化也要一起。
棠一边揉泥一边道:“但每个人死的时间不是不同吗?总不能一个好朋友死了,剩下的就不活了吧?”
“当然不会,但人死后可以推迟火化时间,看到那边那座塔了吗?”献一指远方的高塔。
“看到了?它是做什么的?”
“已经死去,但相约一同火化的友人还活着,便会将尸体放在棺椁中,停在三途塔,等待还在人世的友人,待相约的友人皆死去后,一起进火化炉,火化成灰。”献道。
棠恍然的哦了声,将一把骨灰混进掏泥里。“感情一定很好。”
夏赞同:“怎么也得是刎颈之交。”
献点头。“那是自然,感情不够好,很容易觉得晦气。”
第二个环节是练泥,从矿区采取矿石,经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手搓揉,将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风神教在这个环节加了一点,调和搓揉陶泥时将骨灰加进去。
加了几把骨灰后棠问:“骨灰不是制陶的材料,不会影响陶俑的品质吗?”
夏笑道:“不会,一座陶俑轻则一两百斤,重则三四百斤,一个人的骨灰顶天也就五六斤,加进去并不会影响陶器品质,而且陶俑的配方是专门研制的,加入骨灰不仅不会影响品质,还会让骨陶俑不易吸附污渍,保持清洁卫生,耐热性和耐磨性也更高,可以保存更久。”
“夏好厉害,懂得真多。”
夏答:“先生一直惦记自己死后的骨陶俑怎么做最好看保存更久,我也听了一耳朵。”
第三个环节是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第四环节是印坯,用提前制作好的模具对坯体进一步加工,风神教亦是如此,用模具制作初胎。
模具都是提前做好的,还在火化之前,制作模具也是最麻烦的一个环节。
倒不是模具有多难做,而是制作模具时当事人还活着。
当事人希望自己的陶俑是自己最美最好的状态,为此她们会不同年龄段找画师画下自己不同阶段的模样,待暮年时从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也有结合不同时期特点重新画的,比如既有年轻时的容貌又有年老时的气质——给作坊制作模具,为了确保模具符合自己的心意,会以吹毛求疵的精神监督模具的制作,有一点不满意都要重做。
棠与夏便不止一次看到当事人与制作模具的工匠吵起来,个别甚至打了起来。
算下来,制作模具耗费的时间是其它环节的总和。
模具制作如此麻烦,印坯环节自然不会多轻松。
当事人已经死了,但她的晚辈还活着,会接棒继续吹毛求疵,到初胎制作完成也不会结束。
初胎仍旧粗糙,还要覆盖一层细泥进行精细化加工,即雕刻与上色,也是当事人晚辈吹毛求疵的巅峰环节。
棠与夏便有看到当事人晚辈对着陶坯挑剔眉毛的根数不对的、挑剔表情不够生动的、服饰细节有问题的、武器细节、颜色不够匀称....
从上午一直挑到暮色四合,不见半分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