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一晚,张氏为了不被人诟病,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守灵了。
凌霄去世第七天,张氏抱着凌蕤送凌霄出殡。
也是这个时候,凌柱才想起给凌蕤起了个大名叫凌长生。
这个名字凌蕤挺喜欢的,上辈子早死没享福,这辈子她只想求长生享福贵。
二房现在冷清,府里其他通房小妾都送人或者发卖出去了,如今二房就两个正经主子,主母张氏和嫡子凌蕤,再加凌二生母李氏,凌六生母杨氏。
家里男人死了,女人之间也没啥可斗的,何况凌二凌六现在养在蒋氏那里。
张氏把嫁妆都送出去了,她虽然穷了,但是日子也好过了。
蒋氏没再给她立规矩了,大嫂王氏也知道这个妯娌没啥威胁了,而且有了这笔钱打点,他相公多年未动的官职就有希望朝前挪一挪了。
一个月后,凌安果然升迁吏部郎中。
进了吏部,资源人脉更好一点了。
凌蕤和张氏每个月的月银涨了一点,虽然不多,但也够用。
日子悠悠闲闲的过,转眼间凌蕤就四岁了,凌柱让凌蕤也去了家族的学堂开蒙。
凌大已经去了国子监入学,凌二凌三凌四凌五凌六还有其他不认识的几个旁支凌家子弟都在。
开蒙了一天,凌蕤归纳出先生一天主要教以下四个方面的课程。
一是识字,先生给每个凌家子弟发了学童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古代识字先生也得正字正音,教授学生汉字的正确书写笔画和读音,强调书写规范,通过诵读等方式掌握字音。
二是书写基本笔画与结构,先让学童练习基本笔画,如横、竖、撇、捺等,再学习汉字结构,如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等,通过描红、临帖等方式,逐渐掌握书写技巧。还会教授书法工具使用,教导学童正确使用笔墨纸砚,如何握笔、蘸墨,如何控制书写力度和速度等。
三是礼仪,教授学童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基本礼仪,如对长辈的尊敬、见面行礼、坐姿站姿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还有教导学童在学堂中的礼仪,如对老师的恭敬、同学间的相处之道、课堂纪律等,让学童明白学习的规矩和秩序。
四是讲授简单的儒家经典与蒙学故事
选取《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简单篇章或语句进行讲解,让学童初步接触儒家思想,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蒙学故事:通过讲述《二十四孝》等蒙学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童传递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教育他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等。
小学生学的东西对凌蕤来说挺简单的,但她以前是当老师的,很不喜欢不听课的学生,所以即使这些东西很容易就懂,凌蕤也在认真听讲。
尊师重道她一直奉行。
这些课程里,她最认真最努力的就是练字。
学完三字经第一段,先生开始抽背,凌二一字不错全背完了,凌三一句都背不出,明显是个学渣,凌四凌五也是个学渣,两人磕磕绊绊背了几句,半斤八两,这三个都被先生打了手板,凌六挺喜欢表现自己的,正着背完了还倒着背,惹得先生刮目相看。
凌蕤努力背了三分之二,先生没有说什么,让凌蕤坐下了,不赏也不罚。
她这辈子人生规划很清楚,好好活着好好苟,她的身份注定了英国公府的荣耀跟她没啥太大的关系,她也不可能去参加科举入朝为官,所以平庸一点对她来说是好事。
凌柱请了文先生,还请了武教头,教授凌家子弟十八般武艺,弓马骑射。
光是站马步,就差点把凌蕤搞趴下。论体力,绝大多数的女孩子是比不过男孩子的,这不需要凌蕤藏拙,她比不上就是比不上。
所以只能勤能补拙,凌蕤对学武并不热衷,但是她想要强身健体想要有自保之力,所以每天都把大量时间用来练武。
凌蕤不喜欢说话,她跟那些凌家小朋友没有共同语言,凌家其他小子也不会欺负她,因为她是二房“嫡子”,最重要的是,前世她当班主任,也总是不苟言笑,性子比较冷,凌家的其他小朋友怵她,也不敢跟她玩,她倒乐的清净。
她的生母张氏这些年每天谨小慎微,在蒋氏和王氏面前低伏做小,小心翼翼,护她成长,凌蕤也不是铁石心肠之人,长大以后她能独立了,就把张氏和翠红接出凌府。
这些年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张氏对她虚寒问暖,有翠红为她鞍前马后,每天除了读书习武,给家里一堆长辈请安,再无其他事情烦忧。
总之,古代闲散贵公子她当的挺舒心的。
一转眼凌蕤就十岁了,在凌家一堆子弟中,她不算出挑的,也不算落后的,总之,践行中庸之道 ,好好苟。
平淡闲散的日子过了几年,凌家出了些变故。
凌柱突发脑溢血中风没有几个月就挂了,凌安承袭了英国公爵位,在家丁忧。
凌安丁忧了三年,又升官了,这次去了太常寺担任少卿,正四品。
凌蕤十三岁了,靠家里的关系,恩荫去了国子监读书。
我朝国子监学生通称监生,其选拔制度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举监:由举人入监读书者称举监。会试下第的举人,可入国子监继续深造。他们在国子监学习期间,享有一定的待遇,如廪膳等,以便专心学业,准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或等待朝廷的选拔任用。
二是贡监,贡监又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
岁贡:从府、州、县学中选拔优秀生员,按一定的时间和名额贡入国子监。一般是府学每年贡1人,州学三年贡2人,县学两年贡1人。这些被选拔的生员通常是在学业上有一定成绩、遵守校规、品行端正者。
选贡:在岁贡之外,不定期地从地方学校中选拔一些学业优异、才华出众的生员进入国子监。选贡的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实际才能和品德,选拔出来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地方学校中的佼佼者。
恩贡:在国家有庆典或皇帝登基等特殊情况下,对府、州、县学的生员进行特殊选拔,允许他们进入国子监。这是一种特殊的恩赐,以显示朝廷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学子的关怀。
纳贡:通过缴纳一定的财物或金钱而进入国子监的生员。这一途径主要是为那些家庭富裕但在学业上难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国子监的人提供了机会。不过,纳贡监生在社会地位和待遇上可能会受到一些歧视。
三是荫监
分为官生:指凭借父祖的官爵荫庇进入国子监。一般是三品以上官员,可荫一子入监。这些官生在国子监中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待遇,他们的教育也受到朝廷的特别关注,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荣耀,为朝廷效力。
还有恩生:是指因皇帝特恩而进入国子监的学生。如皇帝对某些功臣或特殊人物的后代给予恩荫,允许他们进入国子监读书,以表示对功臣的褒奖和对其后代的照顾。
四是例监
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根据朝廷的规定,通过纳粟等方式入监的生员。通常是在国家遇到灾荒、战争等特殊情况,需要筹集资金时,允许一些人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财物来获得国子监生的资格。例监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这种方式可能会导致国子监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
凌大已经荫监去了国子监读书,如今已是举人,照理来说凌家第三代已无名额,恰逢新皇登基,凌安站队成功,赏了凌家一个去国子监读书的名额。
凌安的几个庶子不是读书的料,又觉得之前用了张氏的嫁妆欠了弟妹一个天大的人情,于是把这个名额给了凌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