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撩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错撩小说网 > 小厨娘的田园系统 > 第11章 寒梅著花迎新春

第11章 寒梅著花迎新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霜降过后的清晨,药膳坊扩建工地上已经热闹非凡。铁匠带着十几个青壮年正在夯实地基,妇女们忙着搬运木材,连孩子们都排着队传递石块。姜小满站在新划定的地界旁,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呼出的白气在晨光中氤氲成雾。

"小满姐姐,你看这个!"小草兴冲冲地跑来,小手捧着一株刚挖出来的植物,根须上还带着泥土,"是不是人参?我在后山找到的!"

姜小满接过仔细查看,惊讶地发现这竟是一株品相不错的野山参,虽然年份不长,但根须完整,药性应该不错。

"真的是人参!小草眼力越来越好了。"她揉了揉小女孩的头发,后者立刻骄傲地挺起胸膛。自从药膳坊决定扩建教学区后,小草学习药材知识的热情空前高涨,每天跟着阿婆认药采药,俨然成了个小药童。

"阿婆说这个可以泡酒,给村里老人治风湿。"小草小心翼翼地把人参放进背篓,"我们还采了当归和黄芪,都在那边晾着呢。"

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姜小满看到阿婆正在临时搭建的晾药棚下整理药材。老人佝偻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单薄,但动作却比半年前利索多了。自从坚持服用姜小满调配的药膳,阿婆的老寒腿几乎没再犯过,连白发都似乎少了一些。

"小满啊,"老村长拄着拐杖走过来,指着正在施工的场地,"按这个进度,赶在冬至前就能上梁了。大伙儿商量着,到时候办个热热闹闹的上梁宴,你看咋样?"

姜小满刚要回答,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周明骑着一匹枣红马疾驰而来,脸上带着罕见的焦急神色。

"姜姑娘,出事了!"他翻身下马,顾不上擦汗就急声道,"孙院判从京城来信,说是太后娘娘凤体违和,御医们束手无策。孙院判推荐了你的药膳,宫里派的人已经在路上了!"

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震得在场所有人都呆住了。太后?御医?宫里?这些对普通百姓来说遥不可及的词汇,如今竟与他们的小药膳师产生了联系!

"这...这..."老村长结巴得说不出话来,拐杖在地上敲得咚咚响。

姜小满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周公子,可知太后具体是什么症状?"

"信上说,太后入冬后食欲全无,夜不能寐,太医院开的方子都嫌苦不肯用。"周明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孙院判提到了你在金秋药膳会上那道'五参养心羹',说是或许合太后的口味。"

阿婆不知何时已经走到姜小满身边,粗糙的手紧紧握住她的手腕:"丫头,别怕。咱们山里人,有多大碗吃多少饭,尽力而为就是。"

温暖从相触的皮肤传来,姜小满狂跳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是啊,药膳之道,贵在对症下药。无论对方是乡野村夫还是皇宫贵胄,医者仁心不变。

"我需要准备几样特殊的药材。"她转向周明,"府城济世堂应该都有,但需要尽快......"

三天后,一队身着官服的侍卫护送着辆华贵马车驶入村子,引得所有村民都放下活计前来围观。姜小满穿着阿婆连夜赶制的新衣——一件藕荷色交领襦裙,外罩淡青色比甲,头发用一根木簪简单挽起,朴素中透着几分庄重。

"民女姜小满,恭迎大人。"她按照周明教的礼仪,恭敬地行礼。

马车帘子掀起,走下来的却不是预想中的官员,而是一位约莫五十岁的妇人。她穿着藏青色缎面袄裙,发髻上只簪一支白玉簪,通身气度不凡却又不过分张扬。

"老身姓秦,是太后娘娘身边的尚膳嬷嬷。"妇人声音温和,眼神却锐利如刀,上下打量着姜小满,"你就是孙院判推崇的那位药膳师?比想象中年轻多了。"

姜小满不卑不亢地答道:"回嬷嬷的话,民女确实略通药膳,但不敢当推崇二字。孙院判谬赞了。"

秦嬷嬷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转入正题:"太后娘娘的症状,周公子想必已经转达。老身此行,一是取你所说的'五参养心羹',二来..."她顿了顿,"娘娘想见见你这个山野奇才。"

最后这句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太后要见姜小满?那岂不是要进京面圣?!

围观的村民顿时炸开了锅,议论声此起彼伏。阿婆紧紧攥着衣角,脸色煞白;小草则瞪大了眼睛,小手捂住嘴巴,生怕自己惊叫出声。

姜小满也被这个消息震住了,但她很快回过神来:"嬷嬷厚爱,民女惶恐。只是..."她看了一眼正在扩建的药膳坊,还有身边的阿婆和小草,"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实在不便远行。"

秦嬷嬷似乎早料到这个回答,微微一笑:"娘娘仁慈,特许你携家眷同行。一路上自有官驿照料,不必担忧。"

这个条件优厚得令人难以置信。见姜小满还在犹豫,秦嬷嬷又补充道:"娘娘还说了,若你的药膳真能见效,便亲赐'御用药膳师'匾额,并拨银千两助你扩建药膳坊。"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姜小满的顾虑。千两白银足以将药膳坊扩建三倍不止,还能购置最好的药材和设备,惠及更多乡邻。

"民女遵命。"她郑重行礼,"请嬷嬷稍作休息,容我准备药材和行装。"

进京的准备忙碌而紧张。

姜小满精心挑选了各种药材:野山参、茯苓、黄芪、酸枣仁...每一样都亲自检查品质。阿婆则忙着收拾行李,生怕漏掉什么必需品。小草兴奋得整夜睡不着,缠着姜小满问京城是什么样子。

最让姜小满感动的是乡亲们的送行。铁匠连夜打造了一套精致的铜制药膳器具;周婶送来了新做的棉衣棉鞋;连赵老大都悄悄塞了一包自家珍藏的野蜂蜜,说是路上润喉用。

"丫头,"老村长颤巍巍地递过一个包袱,"这是咱们全村凑的二十两银子,路上应急用。"

姜小满连忙推辞:"这怎么行?大家都不宽裕......"

"拿着!"老村长不由分说地把包袱塞给她,"你代表的是咱们全村的脸面,可不能寒酸了!"

出发这天,几乎全村人都来送行。姜小满穿着阿婆新做的衣裳,牵着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小草,扶着阿婆登上那辆华贵的官家马车。透过车窗,她看到乡亲们挥舞的手臂和期盼的眼神,心中既温暖又忐忑。

"别怕,"阿婆似乎看出她的不安,轻轻握住她的手,"咱们山里人,走到哪儿都不丢人。"

秦嬷嬷对姜小满一家的朴实很是欣赏,路上多有照顾。官驿的条件比想象中好得多,每到一个驿站都有热饭热菜和干净的被褥。但越往北走,天气越冷,阿婆的老寒腿又开始隐隐作痛。

"嬷嬷,能否在下一个驿站稍作停留?"姜小满忧心忡忡地问,"我想给阿婆熬些药膳。"

秦嬷嬷欣然应允,还特意吩咐驿站准备了上好的药材。当姜小满将一碗热气腾腾的"当归羊肉汤"端到阿婆面前时,老人眼眶都红了。

"傻丫头,嬷嬷还等着呢,别为我耽误正事......"

"阿婆的身体最重要。"姜小满坚定地说,"太后的药膳我已经想好了方子,不差这一时半刻。"

秦嬷嬷在一旁静静看着,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

十日后,马车终于驶入京城。

透过车窗,姜小满看到了只在电视剧里见过的景象——高耸的城墙,繁华的街道,川流不息的人群。商铺的招牌琳琅满目,叫卖声此起彼伏。小草趴在窗边,眼睛瞪得圆圆的,小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

"那就是皇宫吗?"小女孩指着远处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惊呼。

秦嬷嬷笑着点头:"不错。不过你们要先在宫外的别院住下,待娘娘宣召才能入宫。"

别院比想象中雅致许多,一应俱全。安顿下来后,姜小满立刻开始准备药膳。她根据秦嬷嬷描述的太后症状,决定做三道药膳:开胃的"山楂茯苓糕"、安神的"酸枣仁小米粥",以及改良版的"五参养心羹"。

"太后娘娘久居深宫,想必山珍海味都吃腻了。"她对秦嬷嬷解释道,"民女这几道药膳,重在清淡本味,既能调理脾胃,又不失风味。"

秦嬷嬷尝了尝样品,满意地点头:"确实不俗。明日一早,老身便带入宫去。"

第二天,姜小满天不亮就起来准备。所有药膳都现做现装,确保新鲜。秦嬷嬷亲自检查后,命人用特制的食盒装好,匆匆赶往皇宫。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阿婆坐立不安地在院子里踱步,小草则趴在石桌上,一遍遍数着地上爬过的蚂蚁。姜小满表面平静,手里却无意识地揉搓着一片树叶,直到它变成碎屑。

午后时分,别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秦嬷嬷满面春风地走进来,身后还跟着几个捧着锦盒的宫女。

"大喜!"秦嬷嬷一进门就高声道,"太后娘娘用了药膳,竟比平日多进了半碗粥!娘娘大悦,宣你们明日进宫觐见!"

宫女们将锦盒一一打开,里面赫然是进宫穿的衣裳首饰。阿婆得到一套深褐色缎面袄裙,小草是鹅黄色的童装,而姜小满的则是一套淡紫色的交领襦裙,配以银线刺绣的比甲,既庄重又不失雅致。

"这...这太贵重了..."阿婆颤抖着手,不敢触碰那些精美的衣料。

秦嬷嬷和蔼地说:"太后娘娘说了,既是御用药膳师,就不能寒酸了。明日可要好好表现,莫要辜负娘娘的期望。"

当晚,姜小满辗转难眠。她轻手轻脚地起身,来到院子里。京城的夜空比村里暗淡许多,星星都被灯火掩盖了。不知此刻,村里的乡亲们在做什么?铁匠的药柜做好了吗?周婶的山楂糕学会了吗?

"丫头,想家了?"阿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姜小满转身,看到老人披着外衣站在月光下,银白的发丝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点点头:"有点。阿婆,您说咱们能应付得来吗?那些宫规礼仪......"

"怕什么,"阿婆拍拍她的肩膀,"咱们行得正坐得直,不偷不抢,有什么好怕的?再说了,"她狡黠地眨眨眼,"太后娘娘也是人,也要吃饭睡觉,跟咱们没什么不同。"

这番朴实的话语让姜小满豁然开朗。是啊,无论对方身份多么尊贵,药膳之道,终究是为了让人吃得健康,吃得舒心。

皇宫比想象中还要宏伟壮观。

姜小满牵着穿戴一新的小草,扶着同样盛装的阿婆,跟随秦嬷嬷穿过一道道宫门。所经之处,侍卫宫女纷纷行礼,让从未见过这等阵仗的三人既紧张又新奇。

太后在慈宁宫偏殿接见了她们。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天下最尊贵的女人看起来十分和蔼,虽然脸色确实有些憔悴,但眼神依然锐利有神。

"这就是那个做出美味药膳的丫头?"太后笑眯眯地招手,"走近些,让哀家好好看看。"

姜小满按秦嬷嬷教的礼仪行礼,然后恭敬地上前。太后拉着她的手仔细端详,又问了几个关于药膳的问题,姜小满都一一作答,不卑不亢。

"好孩子,年纪轻轻就有这等手艺,难得。"太后满意地点头,又看向阿婆和小草,"这是你家老人和孩子?"

"回娘娘的话,这是民女的阿婆和妹妹。"姜小满如实回答,"民女自幼父母双亡,是阿婆将民女抚养成人。"

太后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怜惜:"难怪你的药膳有'家'的味道。哀家尝过无数珍馐美味,却都不及你那碗'五参羹'来得熨帖。"

她转向阿婆:"老人家,你养了个好孙女啊。"

阿婆激动得说不出话,只能连连叩首。小草也有样学样地行礼,稚嫩的动作惹得太后莞尔。

谈话间,太后问起村里的情况,姜小满一一作答,还特意提到了乡亲们的互助和药膳坊的扩建计划。

"好!哀家就喜欢这样踏实肯干的孩子。"太后欣然道,"秦嬷嬷,传哀家旨意:赐姜小满'御用药膳师'匾额,拨银一千五百两助其扩建药膳坊。另赐黄金百两,绸缎十匹,以资奖励。"

姜小满连忙叩首谢恩,心中却想着这一千五百两能买多少药材,能帮助多少乡亲。

临别前,太后特意嘱咐:"日后每月送一次药膳入宫。哀家老了,就喜欢你这口'家'的味道。"

回程的马车上,三人久久无法平静。阿婆捧着太后赏赐的如意结,手一直在抖;小草则好奇地摆弄着宫女给的点心盒子;姜小满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皇宫,心中感慨万千。

谁能想到,一个雨夜被捡回的孤女,如今竟成了御用药膳师?这一切,都源于阿婆当年的那一碗热粥,那一份善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