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接下来的路子已经选好,夏志琪首先觉得她应该搬出来住,女生宿舍的硬件条件她实在不能忍了。
如果走官方通道,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搬离,需要家长签字以及学校附近的房屋租赁证明等相关材料,实在麻烦。
不如谎称去姑姑家留宿。
与此同时,她开始在学校附近找房子租。
她预算还挺足,哪知道第一次看中的房子就被人拒绝了。
那是一栋沿街的公寓,带电梯和楼下大厅,房子之前是法国留学生住。
哪知房东原本满面笑容,看到夏志琪的证件后,脸色立即冷了半截,转而对中介道:“哎呀,我的房子只租给外籍人士,外地人不行的。”
中介笑着说:“阿姨,人家的身份证也是海城的,不算外地人。”
房东撇嘴说:“一看就是学校的集体户口,毕业后还是要回老家,就是外地人嘛。我的房子装修老好了,那些外国留学生、外企派来的驻华高管可以租,乡下人不来赛。”
夏志琪知道“不来赛”在本地人口语里就是“没能力,不行”的意思。
估计没喊她“乡下人”,已经很客气了。
她后来对唐婕吐槽这事,后者说:“有些老辈人是这样的,要不我和你一起出来找房子,大不了用我的名义帮你租?”
那倒也不至于,夏志琪就不信花钱找不到合适的屋。
后来还是在学校附近一个50年代的工人新村找到了一套独门独卫。
据说这是解放后全中国兴建的第一个人民新村,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老房子原先是几户人家公用煤卫那种,如今被人买下重新装修。
500块钱的房子四白落地,,家具仅有一个木板床和一个衣柜。
她去轻纺市场找裁缝做了套窗帘窗纱,又加了张书桌就搬进来了。
租房子这段时间,夏志琪差不多把师大附近的几个小区都走遍了。
她发现仅仅这个经济上排在本市第三梯队的区,街容市貌已有不少的变化。
有的马路去年年底还一点动静也无,这次路过时就发现已然重修,四处都弥漫着沥青味。
有的街区连绿化带上的树木草丛都换了新品种。
很多连锁超市、快餐店、商业街好像一夜之间就冒了出来。
到处都是一副百业繁荣的样子,似乎卯足了劲要呈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新面孔。
据一些海城本地的同学说,过去二十年的城市变化都没有现在一两年发生的多。
年轻人都觉得很好,而那些在本地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多半都摇头说拆得太多了。他们担心再拆下去,这城市就和乡下差不多了。
年轻人说,没关系,再过二十年,这些新的就变成了老的,说不定也是一样成为了经典。
老年人辩驳问,那怎么能一样?过去盖这些房子的都是外国设计师,舍得花钱用料,现在很多都成了历史保护建筑。可如今那些新房,都是乡下设计的啊?
夏志琪搬进来后,立刻去科技城攒了台式机电脑,又买了只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
笔记本电脑还是太贵,她舍不得。
万事俱备,她信心满怀地投入了新工作里。
由于还没有办公地点,她除了上课,多半要去狄董那边随时候命,晚上才回出租屋。
狄董那边有个市场部的杜总,今年刚退休,据说是本地报社出来的,还是狄董的远房亲戚,海城师大中文系的校友。
杜总说话一字一顿,头一天就给夏志琪做了规矩:
“做销售啊,你不能只懂销售,你得通晓全盘。比如这个产品从设计到生产是怎么样的过程,规划图纸里的红线又是怎么界定的。还包括施工成本、财务成本、人力成本又包括哪些,你最好全程都跟一遍,这样到了售楼环节,你才能言之有物,一语中的。”
夏志琪心说,我卖个孩子还得蹲在人家洞房等新人怀胎十个月?
算了,甲方说怎么样,乙方就怎么样干呗。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节省成本,她这个小股东都没敢招人,甲方有什么杂活、累活,只有全部自己揽下来。
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手机短信业务,杜总常常“嗖”得一声给她发过来一句话,有时候是“没时间了,快把广告词给我”。
有时候是“来不及了,项目文案整理一下”。
她唯有马上开电脑,在等待Windows界面的几分钟,赶紧吞下面包喝好半瓶水。
然后她就化身为大力水手,立即干活,自己都觉得打起字来像开枪,“啪啪啪”响不停。
最郁闷的是她写的方案,杜总能铁面无私地打回来三遍。
“你这个不对!”他说。“到底啥是对的呢?”她问。
杜总惜字如金,认真地道:“我要有那时间详细地告诉你究竟哪里不对,具体该怎么写,那我还不如自己写对吧?”
夏志琪急得字都不会打了。她跑到麦当劳吃了顿炸鸡,突然想通了。
于是她去海城师大的文科阅览室,把杜总之前就职的那家报社最近几个月的报纸都翻了出来,看看人家的文案怎么写。
别说,收获甚大,甚至连杜总执笔的旧稿子都翻出来了。
夏志琪比葫芦画瓢照着写了第四稿,也就是“融梗”。
杜总点头说:“孺子可教也。”
项目还没正式开工,八字没一撇呢,她几乎把狄董公司的文字工作都揽下了......
越想越觉得亏得慌。
之前在夏老板那里当甲方,要在乙方面前当孙子。
怎么她当了乙方,还是扮演孙子啊?
有一次杜总又让她写材料,这次竟然是为狄董的发言稿起草!
这不都是秘书或者办公室主任的活吗?太欺负人了。
她很不高兴,敷衍了一篇就通过电子邮件发过去了。
杜总很快就回复说:“算了,你别写了,把材料还给我。”
夏志琪想了半天,有点不大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于是她试着把之前杜总发她材料的那封电邮,又转发给他。
老人家半晌才回复:“收到了。”
......
就在她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两件事情发生了。
一个是3月份举国上映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海城的电影院简直一票难求。
夏志琪原本没打算去看,后来她想起来了,老子以前看得是删减版啊,露丝的美胸错过了。
据说98年这次,有的电影院里播放的是未删版。
不行,她得去看美女身体。关门在自己家里看,和很多人在电影院里看,那可不一样。
而这个年代看电影,似乎还是一种很隆重的消遣。
为此唐婕和傅莹还特意打扮了一下,三个人跑到新开的肯德基吃了一顿吮指原味鸡才郑重其事地去电影院。
第二件事呢,也算娱乐新闻头条了。
那就是,陆仕辉结婚了,新娘不是盖丽丽。
小报上支支吾吾,大意是新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采访陆仕辉是和他一见钟情诸如此类。
报纸上连照片都没有,估计是当事人并不想广而告之。
最后还是何倩倩说的,女孩子大学都没读过,老家在山区。
夏志琪只能道:“陆总还挺重感情。”她以为他会娶个名媛或者女艺人之类。
再一想,他都已经那么有钱了,续娶老婆确实可以不在乎女方是穷还是富,甚至连对方的学历和能力都无所谓。
也不在乎女方动机是出于钱还是出于爱。
他择偶的时候,完全可以没有任何关于资产、财富的考虑。
因为他对于婚姻有着绝对的掌控,不怕别人觊觎他的财富,因为他知道她们谁也拿不走它。
为表示贺喜,夏志琪花五千块钱买了套名贵餐具托何倩倩送给他当贺礼。
她也是场面上的人,面子要做足。
到了五月份的时候,狄董开始经常地找夏志琪了。
有次他问:“你是地理系的啊?”夏志琪答:“对啊。”
狄董问:“你们有《城市规划》这门课吗?”夏志琪煞有介事地说:“有。”
狄董一拍大腿:“那就你了!”
原来他看重一块地,正好有机会参加区政府的高层会议,想把自己对这块的想法、理念乘机朝领导们汇报一下。
夏志琪惴惴不安地说:“你是不是想找个有城规资质的设计院写方案,需要我牵头?”
接下来,狄董的一句话吓得她打了个激灵。
只见他大声道:“就你来写啊,放心,那些政府官员也不懂的,不用怕。”
原来大家都是草台班子。
夏志琪为了写这个稿子,头都要秃了。
她先是找姑父借内参,又借了好几本书现学现卖。
她发现那些年,企业向政府的汇报模板中最流行的就是“参考某某某,把城市打造成具有独属于中国的某某某”。
写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先在世界地图上找一个稍微有点名气的欧美城市,然后再糅合创造一个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城市规划”概念硬套进去。
也是融梗。
反正互联网还没流行,只要你有信息差,只要你胆子大,只要你脸皮厚。
报告里就使劲吹,说我们的城市也能建设成欧美那样。
接下来领导一点头,开发商就能去找相关的部门,要地、要政策、要融资、要拆迁配合。
夏志琪安慰自己:尽管畅想好了,又不是起草写合同,只要胆子够大,多查些资料。
狄董要一个方案,我能给他叁!
只要狄董敢带我去,我就敢吹!
这件事开了个好头,狄董公司上下都觉得夏志琪写出来的方案简直就跟董事长肚子里的蛔虫写得一样。
有一次,狄董临时又喊夏志琪去救场。
她连文案都来不及汇总,仅能利用去会议现场的路上整理思路。
等到了地方,正好轮到她了。
夏志琪调好音响,看了眼满场的领导干部和商业伙伴,她清下嗓子,抑扬顿挫地说:
“诸位,你们知道霍格沃茨吗?它位于苏格兰高地,历来是英国传统魔法师的培训基地。”
下面的听众面面相觑,都表示没听说过。
夏志琪继续说:“我以前也没听说过,但,眼下这个古老的学校焕发了青春,并为它所在的小城带来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这和当地政府的城市规划密切相关。”
远处的狄总表情很严肃,其实夏志琪很明白,他应该是尽力绷住才没笑场。